- 相關推薦
語文學習與生活論文1500字
聽說讀寫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聽說讀寫能力、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的過程。語文教學具有明顯的社會性。語文學習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免費。學語文,語文課堂是主要場所,第二個場所就是學校各科的教學,即每一門都在進行語文教育,雖然教師不一定有意識進行。免費。劉國正先生還說:“家庭也是學語文的相當重要的場所。每個孩子降生下來,過一段時間就開始學說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了。第一個老師就是他的媽媽,……看電視也是很好的語文學習”。
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方面,無數(shù)的事實都證明了語文學習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生活。本文從聽說讀寫能力等教育教學目標出發(fā),結合教育教學實踐,談談語文學習與師生生活的關系,以及生活對語文學習的影響。下面從聽說讀寫能力等四個方面去展開來談。
一、聽的能力與生活。
聽,是為了理解對方意思,然后作出適宜反應,達到交流的順暢。而人的語言能力,一從書面學得,二從交往學到,而后者顯得更重要,特別是在現(xiàn)代社會。語言環(huán)境的復雜性,多變性,交流雙方心理的復雜性隱蔽性等,要求人們對語文和語言的學習必須密切結合社會生活。
筆者從事高職語文教學,同時從事就業(yè)指導工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高職畢業(yè)生的求職語言能力存在不少問題,特別在面試過程中的語言能力,更亟待加強。表現(xiàn)之一就是理解能力差,在面試過程中不能準確理解招聘者的意圖,不能一次性理解招聘者的意思,多次請求對方重復;或是不能準確理解招聘者的意思(特別是弦外之音),影響求職語言的質(zhì)量。例如,招聘者問:“如果讓你再重新選擇一次專業(yè)的話,你還會選擇你現(xiàn)在的專業(yè)嗎?”很多學生都表明想選擇另外的專業(yè),這說明他們并不理解招聘者的意圖:通過這一問題間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試想,一個學生不喜歡本專業(yè),他怎么會專心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又怎么會好呢?
招聘者和求職者,從某種意義上看是一對矛盾,前者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后者的缺點、弱點,辟如問:“你能談談你的同學嗎?”其目的是考察求職者的心胸氣量和人際關系等;后者則盡量回避缺點,表現(xiàn)優(yōu)點。這種攻守關系,要求求職者必須聽出招聘者的弦外之音,判斷招聘者的真實意圖,然后謹慎作答——這是對應聘者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即是求職這種事關人生職業(yè)生涯成敗的社會生活的要求。這種聽的能力,必須真刀真槍地在實踐中拼搏磨練,方能十年磨一劍。
聽的能力,除在日常和社會生活中,有意識、自覺地培養(yǎng)和提高外,還可以在學校中通過論辯、演講等語文活動(語文生活)來訓練,這方面因篇幅有限不予展開。
二、說的能力與生活。
說,是為了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只有表達準確了,才能達到交流目的。說話的能力,一樣離不開社會生活。而且說必須與聽緊密結合,先要聽得準了,才能說得準、說得好。筆者的小孩,三歲不到上街買甘蔗,派出所一位干警問說:阿漢,給我一根。小孩答道:那兒有大把!大家大笑說答得妙。細想,確實答得不錯:凡是小孩,大多是小氣的,只要對他有所圖謀,他將下意識地加以反對。免費。但我的小孩卻不置可否,回避了問題,言語中還包含潛臺詞。我有所不信,認為這是偶然的,但后來事實證明了不是偶然現(xiàn)象——那是在生活中的自我保護意識使然。語言離不開生活,而且是深受生活和環(huán)境的影響,在有一定壓迫感的環(huán)境之下,人的語言就多幾分防御性;在長期的恭維中,語言總會多幾分狂傲;在一心求生或求榮的情況下,語言可能會多一些虛假。
我還是以高職畢業(yè)生求職語言的表現(xiàn)為例。比如問“你怎么看待工作中的挑戰(zhàn)性?”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 40%以上的學生除了回答“我喜歡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之外,再也不知道談些什么了。而且越是開放性的、可自由發(fā)揮余地大的問題,他們越感到難以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疏于準備,既不知己,更不知彼,不知求職語言的目的性。不能知己,即不能確定自己有什么和應聘公司及崗位要求相關的才能、特長、品質(zhì),以及能證明自己勝任該崗位的成績或經(jīng)驗,不能說出自己應聘該崗位的理由,等等。不能知彼,表現(xiàn)為事前不會對招聘公司進行了解,不對應聘崗位做事前研究分析,不了解該崗位需要什么樣的能力、品質(zhì)、經(jīng)驗等。求職語言能力問題不是純語言、語法、修辭等的范圍,他們和心理學、公關學、社會學等結合起來,與社會活動、求職實踐結合起來,多角度探索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和求職能力的途徑。
三、 讀的能力與生活。
讀,也和聽一樣,是信息的接受活動和過程,目的是要理解別人的意思。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新知識的認知過程,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對新知識進行同化,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其基本思想是: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情景”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在實際情景中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jīng)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強調(diào)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論強調(diào)強調(diào)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解決問題的概念框架,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讓學生自主地到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調(diào)查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文學作品閱讀,都伴隨著讀者的再創(chuàng)作,正所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之所以對同一作品人物想象出不同的新形象,是因為不同的人,其生活環(huán)境、生活背景甚至生活習慣不同。從建構主義理論內(nèi)涵、從文學閱讀和鑒賞方面分析可知,學習離不開生活,讀的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也離不開生活。
四、寫的能力與生活。
語文與生活結合有多種途徑,其中一條就是善于捕捉住學生所關心的事情,捕捉住學生中的熱點問題,因勢利導,進行語文教學,進行讀寫聽說訓練。中國學生懼怕作文是出了名的,為什么外國一些國家學生恰好相反,喜歡作文呢?我們不妨對兩者的作文教學方法與過程作個比較。中外寫作教學相比較,有很大的不同,從內(nèi)容上看,我國重視文學寫作,而外國的寫作教學內(nèi)容全面,重視應用文;從寫作過程看,我國是封閉的靜態(tài)的過程,外國則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過程,比如美國一些學校,從小學二年級起開始做讀書報告,讓學生到圖書館借閱有關報刊書籍,把讀到的內(nèi)容加工整理,插圖、注解,裝訂成冊,學生儼然作者、編輯和出版者,雖然奔忙于圖書館和社會生活之中,但卻樂此不疲;從寫作效果看,我國的寫作教學主要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外國的則同時形成了其他能力,比如搜集、分析和加工資料,最終形成自己結論的能力,還有了解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等。開放的深入實際的寫作訓練,不僅調(diào)動了學習積極性,更使學生形成實際應用能力。作文教學的形式應該多元化、內(nèi)容生活化一些,這樣學生作文的積極就會調(diào)動起來。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語文活動本身就應該是一種豐富多彩的生活。語文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并以此去認知新的知識;同時盡力營造種種與真實生活相似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建構知識,提高能力。
【語文學習與生活論文】相關文章:
語文學習技巧語文的論文03-31
語文實踐激活語文學習興趣論文11-16
如何點燃語文學習的動力論文11-20
讓語文課堂成為語文與生活的橋梁教育論文11-14
語文學習做好五個一學科論文11-20
漫談新課標高中語文學習的準備論文11-20
數(shù)學與生活論文01-03
化學與生活論文05-15
地理生活論文05-21
地理與生活論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