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析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
摘要: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著重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應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并針對大學英語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若干建議。關鍵詞:語言 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使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好一門外語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掌握好語言本身,這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知識;二是要了解與該語言有關的各種文化背景、社會知識。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不了解對方的文化,就無法正確理解和正確運用外語。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文化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語言, 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時刻追隨著文化的變化和發(fā)展。古德諾夫 (H. Goodenough)在《文化人類學與語言學》(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中這樣論述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文化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現(xiàn)為:它是學習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學習和運用的過程中獲得整個文化。另一方面,語言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 語言的本質(zhì)屬性是作為社會的交際工具,語言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梢哉f:語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種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記,這種民族文化印記跟語言理解和語言使用有密切關系。文化與語言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決定了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必然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
三、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
文化是具有獨特性的,不同國家的文化是互不相同的。這就要求外語教學與學習能夠起到跨文化交際的作用!翱缥幕浑H”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的交際,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所發(fā)生的相互作用。美國人類學家海姆斯(D.H.Hymes)在他的《論交際能力》中指出,要使交際成功,需要做到:(1)語法的正確性;(2)語言的可行性;(3)語言的得體性;(4)語言的可接受性。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不但要講究言語的正確性,而且要講究得體性、可行性以及可接受性。語音、語法、詞匯都正確的言語不一定得體,甚至可能不被接受。在交際中,應根據(jù)交際的目的、對象和場合結(jié)合其文化背景、語言習慣對所用詞匯、句式等做出正確的選擇。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也應向?qū)W生講解相應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知識。這樣才能真正使語言知識成為幫助他們交流的工具,使他們學有所用,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四、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
1.通過日常教學滲透,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nèi)涵
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內(nèi)容很多都與文化背景知識相關。教材的內(nèi)容也不局限于學習,而是通過學習引發(fā)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思考,進一步引起他們的探討與研究。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nèi)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都能提供和補充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大學英語教材第六單元(外研社出版)談到逛街,在學生學習文章的同時,就可以了解外國的消費形式和消費觀念,教師還可以適時的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現(xiàn)場消費”。
2.積極設置教學情景、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語言教學模式
語言教學的實質(zhì)就是交際和語言的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huán)境和實踐的機會。大學英語的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語言知識,還要了解產(chǎn)生這種語言的背景和它所適用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網(wǎng)絡、多媒體、幻燈機、錄像機等為學生設置語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語言氛圍,結(jié)合聽說法、交際法等教學法使學生將所學的語言知識和相關的背景文化聯(lián)系起來,迅速準確的選擇出適合語言環(huán)境的語言!3.注重英美民族文化的導入
眾所周知,英語承載了英美民族文化,英語學習理應強調(diào)英美文化的導入。學習者在自學過程中,也應主動發(fā)現(xiàn),逐步積累,慢慢去熟悉了解一種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比如在講解翻譯時,遇到“像頭蠢豬”這樣的話語,老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做,相信很多同學會翻譯成“as stupid as a donkey”,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從字面看,并沒有什么不對,因為pig在中國人心中是好吃懶做、愚笨的代表,所以有“豬腦子”等等說法表示對豬的蔑視。然而,事實上很多美國人對pig偏愛有加,甚至以pig做寵物,認為它們溫順、通人性,所以英語中往往用“as stupid as a donkey”來表達同樣的意思。還有“He works like a dog”這樣的英語句子,如果學生不知道英美人士對狗鐘愛有加,就會把這句話譯成“他像狗一樣工作”,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非常不雅,也不知是褒義還是貶義,其實這句話是對一個人工作的極大肯定。由此可見,正確的運用一門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4.促進對不同文化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
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西方國家的節(jié)日。例如: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感恩節(jié)等等。這些節(jié)日都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在學習這些節(jié)日的時候,可以一方面了解節(jié)日的起源、人們的慶祝方式等有關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們和中國的一些節(jié)日作比較。圣誕節(jié)與春節(jié)、情人節(jié)與“七夕”,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同時也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再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特別是那些文化影響行為的地方。好比贈送禮物, 西方人習慣于當面拆封欣賞;而中國人則恰恰相反,認為當面打開禮物是很不禮貌的。背景知識的比較與思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化差異,轉(zhuǎn)換角度思維,促進英語學習。
五、結(jié)束語
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yǎng)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既是中國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戚雨村.語言對比和文化對比[J].外國語, 1993, (5).
[3]朱維芳.Sarah Trenholm文化詫異現(xiàn)象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1).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陳祖福.迎接時代的挑戰(zhàn),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教學與教材研究,1997,(3).
[6]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
【探析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相關文章:
探析跨文化交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變通12-06
關于基礎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淺談03-20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對策03-06
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12-03
淺談跨文化交際意識及能力培養(yǎng)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