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應用主題式教學實踐論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內(nèi)容較為豐富,且實踐性強。而采取主題式教學模式則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為此,筆者從簡述主題式教學的定義及應用基本要求入手,重點針對主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踐應用加以分析。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程;實踐應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無論是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還是工作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計算機技術作為人生存于社會的必要的、基本的技能,越來越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廣泛重視。對于高中生而言,計算機技術對于他們未來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而眾所周知,高中學習壓力巨大,在一般情況下,信息技術課程一周只有一節(jié)課,而一節(jié)課的時間只有四十五分鐘,并且越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試的時候,信息技術課程還被其他課程擠壓,而教育大綱中所規(guī)定學習的內(nèi)容也比較繁雜。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時間中,讓學生更多的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是擺在每一位教師前面的重要難題。
一、主題式教學的定義及基本要求
(一)定義
主題式教學指的是將教學內(nèi)容作為載體,將文本內(nèi)涵作為主體,以系統(tǒng)化教學思想為指導,以教學主題為紐帶,讓學生所學習的各種知識相互融合、相互作用,進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而開展一系列教學活動。因此,主題式教學模式是由設計教學主題及生成性思維引導這兩個部分組成,且符合學生的性格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還具有合作性、開放性教學環(huán)境。此外,這種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及技能的體驗,所以還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學習積極性,并將學生的零散知識內(nèi)容構建完整,繼而推動學生的綜合發(fā)展。[1]
(二)基本要求
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均處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法,并沒有結合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及性格規(guī)律等,也和實際生活并不相符,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學習積極性。但是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開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則能夠很好地避免這些問題。在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所選擇的主題要具有新穎性。即在選擇教學主題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班級學生的思維認知規(guī)律及性格特征,選擇和學生實際生活及興趣愛好相符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教學主題,開展教學活動。這樣能夠激發(fā)出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其二,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要具有立體性。即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要包括明確的實踐教學目標、情感價值血目標及理論教學目標,同時還要明確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及教學評價等;其三,所實施的教學主題要具有新穎性特點。即教師在實施教學主題的過程中,應巧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快速融入至教學氛圍中,并逐步指導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而在課堂結束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展開更深入的探索。[2]
二、主題式教學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踐應用
(一)確定主題教學的具體范圍
在開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前,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特征、學習能力以及教學內(nèi)容,設計好主題教學目標,并明確主題教學范圍。因為主題教學目標的設計以及教學范圍的確定,對后續(xù)課程的開展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學生所感興趣的教學主題,就能夠激發(fā)他們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主動性,進而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不感興趣的教學主題,將會讓學生喪失對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積極性,最終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選擇課堂教學主題時,應遵循新穎性及立體性原則,確定主題教學范圍以及教學目標。[3]例如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學手段,然后按照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以及學生所關注的最新熱點話題,為學生制作信息技術改革以及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歷程的視頻等,如計算機最先開始是由“埃尼阿克”發(fā)展而言,其占地面積為170m2,質(zhì)量高達30噸,其后發(fā)展成平板電腦以及便攜式上網(wǎng)本等。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作用及價值,并且感受到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巨大變化,讓學生能夠體會到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及發(fā)展的必要性,繼而加強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有利之處及不良影響等,最終實現(xiàn)本章節(jié)教學目標。
(二)學生課程學習任務的設計
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快速地融入至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開展主題式教學時,教師應巧設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知識以及信息技能的掌握及運用。[例如在《office辦公軟件———word文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office辦公軟件的學習時,應設計如下學習任務:word文檔內(nèi)文字編輯、圖片編輯、文字排版、剪貼等。在此基礎上,巧設比賽教學情境,以“校園生活”“家庭旅行”“我的夢想”等為主題,指導學生自主進行宣傳海報設計等,進行個人賽或小組對抗賽。在比賽期間,學生可按照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興趣愛好等,自由地選擇圖片、藝術字以及文字排版等,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而教師積極觀察每位學生的office軟件操作情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office軟件。采取這種競賽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充分展現(xiàn)出學生的性格色彩以及思維特征等,還能夠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當學生完成了主題教學任務后,教師應結合學生的主題學習表現(xiàn)以及實踐操作情況,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客觀地進行評價,并積極鼓勵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到積極情感因素。[5]例如:當結束了《word排版和設計》的教學內(nèi)容后,筆者建議教師從學生的技術點、學習態(tài)度、作品創(chuàng)意以及整體排版效果等方面入手,充分運用“你所設計的作品十分有創(chuàng)意,很不錯,但是如果在圖片旁邊添加適當?shù)乃囆g字一定更加完美!”“不錯!這海報設計得十分精致,但假設標題換一種排版方式將更好!”等語言,對學生所設計的作品進行客觀地評價,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能夠有針對性地指出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此外,在評定好學生所設計的作品后,教師可在班上展示部分學生的優(yōu)秀設計作品等,讓其他學生能夠從中吸取更多的學習經(jīng)驗,繼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并實現(xiàn)自身綜合能力的全方位發(fā)展。
三、結語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應用主題式教學模式,很好地適應了課程學習的需要。教師在此過程中,確定主題教學的具體范圍,實行有效的教學情境,并且對其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這些手段相互結合,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學些效率,讓他們在有效的時間內(nèi)學到更多的應用型的知識,因此,值得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啟君.主題式教學———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因你而精彩[J].中小學電教(下),2013,11(09).
[2]林巧,李小紅,王蘭.對伊犁地區(qū)課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反思與建議[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03).
[3]陳淑彥.主題式教學究竟是仙丹還是毒藥———高中信息技術主題式教學的實踐反思[J].中學課程資源,2008,04(09).
。4]柯清超,陳蕾.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新發(fā)展———首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述評[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08).
[5]郭小平,張文蘭.高中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的適應性研究———行為改變與個人因素、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12(07).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應用主題式教學實踐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論文03-17
微課程的應用與教學方法分析論文03-01
體育課程改革與選擇式教學論文03-19
信息技術課程的網(wǎng)絡應用與素質(zhì)教育論文03-09
小學數(shù)學實踐教學應用分析論文02-17
合作式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是如何應用的論文02-15
干燥技術與應用課程教學方法論文12-03
集體教學中開放式提問的應用論文04-0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