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www,五月婷婷深爱五月,午夜国产一级片,色噜噜综合,国产大胸无码视频,清纯美女被操黄网站在线观看,波多野结衣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對量子力學互補性詮釋的理解哲學論文

時間:2024-10-07 15:29:30 哲學 我要投稿

對量子力學互補性詮釋的理解哲學論文

  量子力學在本世紀二十年代就形成了其形式系統(tǒng),然而它的物理意義,亦即對它的解釋卻一直眾說紛紜,時至今日仍是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關注的一個中心問題。雖然在其體系形成后不久,玻爾就在玻恩的幾率詮釋和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一貫的互補性詮釋并成為被普遍接受的正統(tǒng)詮釋,但互補思想的確切內(nèi)容卻始終沒有人能說得清,因為玻爾總是把他深奧的思想,深深藏在晦澀冗長的深思熟慮的句子和事例性的說明之中,而沒有任何現(xiàn)成的條條款款,這就使得無論接受它的還是反對它的人都給出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理解,所以互補含義亟需澄清。關于量子力學詮釋研究的主要問題也都與互補性詮釋密切相關(如因果性問題、幾率性問題、關于測不準關系的理解問題、測量問題、完備性問題等),這些問題的澄清和解決也首先需要正確理解互補性詮釋。

對量子力學互補性詮釋的理解哲學論文

 。保パa性詮釋的邏輯結構

  與互補性詮釋不同的其它詮釋的邏輯結構是,先設計出某種本體實在的模式,再將這種本體實在與量子力學中的某種符號聯(lián)系起來,然后將這種符號按量子力學演繹的理論結果與觀察結果對照來解釋量子現(xiàn)象和量子理論。在這些解釋中,觀察結果不是作為解釋的根據(jù),而是作為量子力學演繹的結果。如隱變量理論先假設有因果決定性的亞量子層的隱變量的本體實在,再將這種本體實在隱變量的統(tǒng)計平均與量子力學中的可觀察量聯(lián)系起來,量子力學的理論值就代表著隱變量的統(tǒng)計平均的演化結果,它與統(tǒng)計性的結果相對應,這樣隱變量理論就將觀察結果和量子力學的描述解釋為客體的隱變量的統(tǒng)計平均的表現(xiàn)和對這種統(tǒng)計平均的變化規(guī)律的描述。統(tǒng)計系綜詮釋則先假設統(tǒng)計分布具有實在的客觀性,它代表著微觀客體的狀態(tài)和特征,量子力學描述中的波函數(shù)ψ的模方就表示客體的這種統(tǒng)計分布,波動方程的解的模方與觀察結果的統(tǒng)計分布相一致,表示著客體的統(tǒng)計分布狀態(tài)。互補性詮釋不從一個預先的本體實在模式的假設出發(fā),而是直接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然后從這種對觀察結果的分析中推出客體的實在特點和對它進行描述的符號的意義。當然,從一般假設能演繹出一個唯一的結果,而從觀察結果只能推出客體實在的某些本質特征,不會得出唯一確定的實在模式和對它描述的符號的完全確定的意義。因為觀察結果可以由各種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描述,即使只有一套符號,其數(shù)學演算過程也無法與實際的物理過程一一對應,而只能將演算結果與觀察結果對應,所以,雖然觀察是唯一確定的,但關于它的描述和解釋卻可以有多種。這說明解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允許有各種不同的關于實在的假設,但這些假設的實在并不就是真實的實在,而只是在某些方面反映著由觀察結果所表征的實在。互補性詮釋通過對觀察結果的認識特點和描述的語義方面的分析,找到對客體和諧一致的互補描述方式,再從這種描述中找出客體的實在特點,而不是先給出一種實在的模式或圖景。

  互補性詮釋從觀察到的原子的穩(wěn)定性和輻射光譜的不連續(xù)性所表征的量子性出發(fā),以量子公設作為其理論的出發(fā)點來構建對具有量子性的原子客體的合理描述。量子公設本身意味著過程的非連續(xù)性、個體性,也就意味著觀察過程中儀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是不可細分的,觀察結果中必然包含了儀器及其對客體的作用。在經(jīng)典物理中,儀器對客體的作用比客體本身的物理量小得可以忽略,即使不能忽略也能通過對過程的分析將它剔除,但在對原子客體的觀察中,儀器對客體的作用與客體的物理量相比擬,其作用過程又是非連續(xù)的,所以不可能將儀器的作用剔除,這樣,觀察結果中就必然包含了觀察儀器的作用,而不是代表客體本身的現(xiàn)象,對客體的描述也必然只能是觀察下的客體的描述,而不可能是對沒有觀察的孤立客體本身的描述,所以對客體的任何描述都依賴一定的觀察,沒有觀察,就沒有可描述的確定的現(xiàn)象,即使沒有對應于客體本身的觀察,也必然存在與之相關的其它客體的觀察。這不是說,沒有觀察,現(xiàn)象世界就不存在,而是說,沒有觀察,確定的客體就不存在,沒有觀察,世界上可以發(fā)生許多事件,但我們卻不能確定對它們的描述。

  觀察對描述的重要性和觀察中儀器對原子客體的作用的不可分性是原子現(xiàn)象及其描述的特殊性之所在。正是觀察的特殊性帶來了概念的定義和描述上的新特點,從而帶來描述方式的根本改變和實在的新特點。

  在對原子客體的觀察中,儀器與客體間的不可剔除的相互作用,使得對客體的時空確定和態(tài)的確定間成為互斥的。當我們通過一種儀器如剛性標尺和時鐘對客體進行時空的觀察和確定時,觀察中儀器的作用和對時空的確定條件,排斥對客體的態(tài)進行定義,因為這種確定時空的儀器對客體的作用所帶來的客體的態(tài)的改變是無法確定的,從而客體在另一種確定它的態(tài)的儀器下所確定的對態(tài)的定義的條件被破壞,而不再可能對時空觀察下的客體進行態(tài)的定義。當我們利用另一種儀器對客體的能量和動量進行觀察和定義時,由于儀器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時間的不確定性,使得對客體的時空確定成為不可能。客體的時空標示和態(tài)的描述間的互斥,不僅在于時空觀察帶來的態(tài)的不可控制的改變,而且也是定義客體兩種屬性的條件的互斥的表現(xiàn)。態(tài)的定義要求消除除態(tài)的觀察外的任何觀察的外來干擾,而時空的觀察必包含有對客體的干擾,兩種描述所代表的定義的理想化和觀察的理想化的互斥,使得它們不能再統(tǒng)一在一種描述圖景中對客體進行時空中的因果描述,只能對客體進行這兩種互斥的描述。因為它們都是對客體的描述,并且只有兩種描述一起才能構成對客體的全面描述,所以二者是互補的。這就是對原子客體的互補性描述方式。

  量子公設所蘊涵的儀器與客體的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是互補性詮釋的一個邏輯起點,作用量子的公式所包含的波粒二象性是互補性詮釋的另一邏輯起點。

  時空和能量動量描述的互補性意味著經(jīng)典的粒子圖象和波動圖象都不完全適于原子客體,它們只是詮釋兩種原子現(xiàn)象的不同嘗試。在這種詮釋中,經(jīng)典概念的局限性以互補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在粒子圖象中,因果要求的滿足必伴隨對時空描述的放棄;在波動圖象中,時空傳播規(guī)律的描述必伴隨因果描述的放棄而只能代之以統(tǒng)計的考慮。如果我們不把時空描述和因果描述看作互補的而堅持經(jīng)典的時空概念,我們就必會面對光和物質有時表現(xiàn)象波有時又象粒子的矛盾,所以,光和物質粒子的本性不是經(jīng)典描述的粒子或波,而是時空和因果的互補描述的波粒二象性,即其時空描述遵循波動的疊加規(guī)律、其因果描述遵循粒子的守恒定律的兩種圖象的互補。任何將客體看作經(jīng)典波或經(jīng)典粒子的解釋都是行不通的。如薛定諤將原子客體看作經(jīng)典電磁波的電磁波解釋,就遇到波包的擴散、波是位形空間而不是真實空間的波以及波函數(shù)與測量與所選擇的非對易的可觀察量有關等問題,這些問題恰恰反映了經(jīng)典波概念對原子客體描述的局限性。統(tǒng)計系綜詮釋雖把原子客體看作粒子,但卻不是經(jīng)典的能夠對它作時空描述的粒子,而是只能對粒子系綜的統(tǒng)計規(guī)律進行描述的粒子,因果描述和時空描述的互補性被包含在系綜的能量、動量和時間空間的統(tǒng)計散差具有反比性的特殊統(tǒng)計性中。隱變量理論雖然為量子力學描述建立了一個亞量子層的因果描述,但它對可觀察的量子層的描述與量子力學的統(tǒng)計描述完全一樣,而且在其亞量子層的因果描述中也加入了與經(jīng)典描述不同的隱變量與測量的相關性。所以,因果描述和時空描述的互補性是不可避免的,用經(jīng)典的粒子圖象或波動圖象來解釋所有原子現(xiàn)象都會遇到邏輯困難,因而必須將它們加以修正并使它們互補起來。

 。玻畬α孔恿W描述的統(tǒng)計性的理解

  統(tǒng)計性是量子力學描述的一個基本特點,統(tǒng)計或幾率概念是量子理論的基本概念,理解它是理解量子力學的關鍵所在,各種詮釋的主要分歧也在于此。按照互補性詮釋,統(tǒng)計性是量子性的必然結果,或者說統(tǒng)計性是邏輯地包含在量子概念之中的。因為作用量子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原子過程不再是因果連續(xù)的,而是非連續(xù)的個體性過程,對于這種過程不可能進行因果描述,而只能對個體事件進行統(tǒng)計描述,而且量子公設還意味著觀察對原子客體狀態(tài)的不可控制的改變,從而使我們無法通過觀察建立起客體運動變化的因果規(guī)律。量子概念中所蘊涵的時空的確定和能量動量的確定間的互斥關系,也使我們不可能給出客體的一個初始狀態(tài)而對客體進行因果性的描述和預言,所以,量子性必意味著描述的統(tǒng)計性,對非連續(xù)的原子過程只能進行幾率描述。描述恰當?shù)胤从沉嗽舆^程的非連續(xù)的變化的可能性而不是因果連續(xù)變化的必然性,它對原子客體的物理量的描述不再是具有唯一確定值,而是按一定的統(tǒng)計分布具有一系列的值,這些值及其統(tǒng)計分布就是對原子客體的這一物理屬性的描述,而量子力學對原子客體的物理量的值譜和統(tǒng)計分布的變化規(guī)律的描述就是對原子客體的統(tǒng)計變化規(guī)律的描述。這種由量子公設帶來的統(tǒng)計描述也必然包含描述的互補性,只有通過時空描述和能量動量描述的互補性才能理解對原子客體的統(tǒng)計描述的這些特點。量子力學描述中波函數(shù)按薛定諤方程隨時間的演化,往往給人一種感覺,它就是對客體的態(tài)或客體的統(tǒng)計性(或趨向性)的因果變化的描述。其實,薛氏方程并不能滿足人們對因果描述的追尋,雖然我們可以從波函數(shù)中找到關于客體的所有屬性的描述,但是波函數(shù)的隨時間的演化并不代表客體的狀態(tài)的因果變化,因為波函數(shù)與客體的行為并無對應關系,只有波函數(shù)的模方才代表客體的幾率,波動方程只是以恰當?shù)臄?shù)學形式包含了對客體滿足疊加原理的波動屬性的描述,而這種描述的合理性是以客體作為粒子出現(xiàn)的幾率對波函數(shù)的詮釋來達到的,波動方程的解不是描述代表客體的波,而是描述代表客體的粒子的幾率,波動方程描述中對量子描述的互補性就表現(xiàn)在這里。所以波動方程并不表示對客體的因果描述,而是以波動描述形式對粒子幾率進行描述的波-;パa性的表現(xiàn)。

 。常畬y不準關系的理解

  測不準關系是量子力學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它是量子力學形式體系的一個直接數(shù)學結論,所以接受量子力學的人都能接受它,但對于這個數(shù)學公式的理解卻千差萬別。由于測不準關系表現(xiàn)為對物理量的測量的限制關系,所以,不少早期的量子力學教科書把它作為量子力學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和邏輯基礎或操作基礎,但是,正如Karl R.Popper所指出的,從薛定諤方程可導出測不準關系而從測不準關系導不出薛氏方程,這說明測不準關系應是某種基礎的推論。在互補性詮釋看來,測不準關系是量子公設所蘊涵的波粒二象性的結果,它表現(xiàn)的是經(jīng)典概念的可定義的精確度間的互補關系。玻爾從關于作用量子的基本公式ET=Iλ=h出發(fā),從其中所蘊涵的經(jīng)典概念的矛盾推出關于這些經(jīng)典概念的可定義的最大精確度間的普遍反比關系即測不準關系,從而使這個關系代表了時空和因果描述間的互補性的一種簡單的符號化表示,測不準關系中共軛物理量的測量精確度間的反比關系恰當?shù)胤从沉藘晌锢砹康幕コ饣パa關系。

  海森堡把他所發(fā)現(xiàn)的測不準關系看作是對經(jīng)典概念的適用性的限制和對經(jīng)典物理量的可確定程度的限制,并且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導致因果律的失效和量子力學的統(tǒng)計描述,這種解釋帶有明顯的操作論和實證論傾向,是一種只講其然而不講其所以然的解釋;パa性詮釋則給出了其所以然的說明,是對測不準關系的更深層的理解,避免了上述操作解釋的弊端。如海森堡把物理量的測量的不確定度解釋為測量的操作結果,而不是不同概念的可定義和可觀察的互補性的結果,就會導致由于我們測量和認識能力的限制,使我們對本來可能存在精確值和因果性的客體只能作有限精確度和統(tǒng)計描述的實證論的和不可知論的問題。測不準關系所表征的一種物理量的測量中儀器的作用導致另一種物理量的不確定,證明了互補性詮釋的儀器對客體的不可控制作用的說法,但是這種儀器的干擾作用是對原子客體進行描述所必需的,也是量子力學描述中所包含的,而不是對客體進行描述所要排除的。

  Popper的統(tǒng)計系綜詮釋認為,測不準關系的含義是兩個正則共軛變量的標準偏差之積有一下限n/4π,它不象互補性詮釋的測不準關系是從對理想實驗的分析得到的,而是量子力學形式體系的邏輯數(shù)學推論,而且由于現(xiàn)在實際的對測不準關系的實驗檢驗還不能達到個體粒子測量所要求的精確度,而往往是對許多粒子的統(tǒng)計平均的偏差的測量,所以統(tǒng)計系綜詮釋顯得比互補性詮釋有更堅實的經(jīng)驗支持。我認為,也許統(tǒng)計系綜詮釋較互補性詮釋在數(shù)學上更嚴密,但互補性詮釋對量子性的描述特點的分析顯得更深刻。

 。矗畬γ枋龅耐陚湫詥栴}的回答和理解

  完備性問題和測量問題是量子力學詮釋之爭的兩個焦點問題,近幾十年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主要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且使問題不斷演化,并挖掘出不少新的內(nèi)容,互補性詮釋無論對這兩個問題的提出還是發(fā)展都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它對這兩個問題的解釋也成為互補性詮釋本身的重要內(nèi)容。

  完備性問題是愛因斯坦與玻爾論戰(zhàn)的第三次交鋒中在著名的E-P-R論文中提出的。文中通過一個E-P-R實驗論證了量子力學的描述不是對實在的完備描述。此文引起的首先是關于何為實在的討論,后來討論的焦點轉移到關于E-P-R關聯(lián)究竟意味著非局域性、非因果性還是不可分離性的問題。

 。牛校业恼撐膹臎]有干擾而能預言的客體的物理屬性為物理實在這一實在概念出發(fā),通過大家所熟知的E-P-R實驗,論證了量子力學描述不是對實在的完備描述。簡述如下:相互作用后的兩粒子,按量子力學描述,可以通過對第一個粒子的兩非對易物理量的測量而不加干擾地得到對第二個粒子的同樣的兩非對易物理量的預言,既然是不加干擾且兩粒子相距無限遠,第二個粒子的兩非對易量雖對應于第一個粒子的不同時的兩次測量,但卻是同時屬于第二個粒子的物理實在,否則就得假設兩粒子間具有超距作用;E-P-R又認為,完備描述應同時對同時存在的物理實在進行描述,但量子力學的描述卻將對非對易的兩個物理實在的描述看作互補的,即對一個進行精確描述時對另一個則不能進行同時的精確描述,所以E-P-R得出結論說,量子力學蘊涵著E-P-R悖論,其原因是量子力學描述不完備。

  大量實驗證實了E-P-R關聯(lián)的存在,也證明了量子力學描述的成功,但如何解決E-P-R悖論卻仍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這便是修正E-P-R的兩個前提,或者修正實在概念,或者修正分離原理(包括局域性原理和可分離性原理),前者是玻爾對E-P-R的回答,后者是隱變量實在論者對E-P-R關聯(lián)的解釋,雖然實在概念不同(一個是必包含有觀察的實在;一個是不包含觀察干擾的實在),但卻都包含了儀器與客體的狀態(tài)、客體與其有相互作用的其它客體的狀態(tài)的相關。

  互補性詮釋通過修正實在概念,即認為實在必包含有觀察的干擾來解決E-P-R悖論。正如互補性詮釋的邏輯前提中所認為的,任何描述必是對觀察的描述,任何預言也必是對觀察的預言,任何實在也必是觀察的實在而不是獨立自在的實在,觀察的作用必包含在實在之中,觀察的作用不僅意味著儀器對客體的直接的物理作用,而且意味著一種儀器所特有的對儀器和所觀察客體的整體的反映方式和描述方式,所以客體的描述和實在必與進行觀察的儀器的類型相關,無論是直接的觀察還是象E-P-R實驗中的間接觀察。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相對性,即客體狀態(tài)與儀器的相對性。所以E-P-R實驗中對第二個粒子的非對易物理量的預言所對應的是不同的測量,因而仍是不同時的實在,對它們的描述也是互補的描述而不能是同時的描述,所以這與量子力學描述并無矛盾。E-P-R關聯(lián)所反映的是儀器類型和描述預言類型及實在類型的必然聯(lián)系和儀器作用的不可細分所帶來的儀器與客體實在的不可分,對第二個粒子的描述與對第一個粒子測量的關聯(lián),恰恰表明了觀察和描述類型一致的要求和儀器與所描述客體實在的不可分性,不是儀器或第一個粒子對第二個粒子的超距作用使第二個粒子的實在發(fā)生了改變,而是它們的實在本身就是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它們的狀態(tài)必然相關而不是獨立的,所以互補性詮釋在新的實在概念中包含了對可分離性原理的否定,解決了E-P-R悖論。其實,互補性詮釋雖然是在對E-P-R悖論的回答中明確了它的新的實在概念,但它的儀器與客體的實在的不可分性,儀器與客體狀態(tài)、描述的不可分性早在como演講中作為互補性詮釋、互補描述的邏輯前提就已經(jīng)提出來了,難怪戈革先生說玻爾提前八年預先回答了E-P-R佯謬。

  5.對測量問題的回答和理解

  測量問題顧名思義就是關于測量過程的解釋和描述問題,由于在微觀測量中儀器對客體的作用使客體發(fā)生了不可忽略的改變,從而使微觀測量不再象經(jīng)典宏觀的測量那樣可以忽略儀器對客體的作用,直接將客體對儀器作用產(chǎn)生的儀器上的讀數(shù)當作客體本身的狀態(tài),微觀測量的結果是測量后客體的狀態(tài),它與測量前客體的狀態(tài)不同。由測量引起的客體狀態(tài)的突變叫波包收縮,如何解釋和描述波包收縮亦即測量過程中客體狀態(tài)的變化就是量子力學的測量問題。在量子力學描述中,描述客體狀態(tài)的ψ(x)的變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薛定諤方程隨時間的因果演變,另一種是測量時突變?yōu)樗鶞y力學量的一個本征態(tài)ψ[,n](x),也就是客體由各種可能值的幾率分布變?yōu)榘匆欢◣茁蕦崿F(xiàn)的確定值,如果測量前的統(tǒng)計分布 ,測量后的統(tǒng)計分布 ,其中各本征態(tài)的相干項消失了。為什么測量時客體狀態(tài)要變?yōu)楸菊鲬B(tài)?為什么相干項消失?這些問題成為量子力學測量問題的中心問題。各種測量理論大都力圖通過分析儀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并以薛定諤方程來描述這一過程以求找到問題的解答。互補性詮釋認為,波包收縮和干涉項的消失是由一種描述方式向互補的另一種描述轉換的結果,這種結果的出現(xiàn)是由互補的兩種描述的定義的條件不同和觀測中儀器和客體的相互作用關系不同造成的。

  首先,ψ(x)所表示的是如果測量客體的位置,其位置分布將是怎樣的,而不是說測量前客體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ψ(x)|[2]表示的是在x處找到粒子的幾率。算符x在坐標表象中對應于確定值xУ謀菊骱數(shù)是δ(x-xВ,將ψ(x)按x的本征函數(shù)展開即 ,雖然包含有干涉項,但對于x[,i]處的幾率|ψ(x[,i])|[2]與 是一樣的,因為除xВ郟n]=x[,i]時δ函數(shù)不為零外其余都為零,所以干涉項根本就不存在,|ψ(x)|[2]本身就是指測量位置時測得各種位置數(shù)值的幾率。

  其次,雙縫實驗中雙縫后的波函數(shù)ψ(x)是兩縫的波函數(shù)之和即ψ(x)=ψ[,A](x)+ψ[,B](x)但當測定究竟粒子穿過哪一個縫時就會使干涉項消失,這是因為ψ(x)=ψ[,A](x)+ψ[,B](x)所蘊涵的測量條件和描述方式與|ψ(x)|[2]=|ψ[,A](x)|[2]+|ψ[,B](x)|[2]所蘊涵的不同,前者是在雙縫后的屏幕上測得的干涉情況,后者是在各單個縫后測得衍射的相加,由于在測粒子是否穿過一個縫時,測量儀器對客體的作用使客體的互補物理量發(fā)生了改變,如測粒子動量時就會使它的位置發(fā)生不可控制的改變而引起位置的一個不準量,這種不準量將引起相等的條紋位置的不準量,從而不再出現(xiàn)任何干涉效應。所以這里的干涉項的消失不是客體測量前的自身狀態(tài)向測量后狀態(tài)的突變,而是觀察干涉效應向尋求粒子軌道的描述的轉變,是一種觀測條件下的態(tài)向另一種觀測條件下的態(tài)的轉變,它所表現(xiàn)的是互補性現(xiàn)象在互斥的實驗裝置下的不同表現(xiàn)。

  對于一般力學量Q,ψ(x,t)可按Q的本征值所對應的本征函數(shù)展開, 其中u[,n](x)為Q的本征值Q[,1]、Q[,2]…Q[,n]的本征函數(shù),按量子力學,當測量到本征值Q[,1]時,系統(tǒng)就處于本征態(tài)u[,1](x),其幾率是|a[,1](t)|[2],但在觀測到確定數(shù)值前,量子力學給出的是ψ(x,t)而不是Q[,1]和u[,1](x),但實際上,所給出的預言和實際測得Q[,1]的幾率|a[,1](t)|[2]是一致的, ,由于u[,n](x)是正交歸一函數(shù)系,u[*,m](x)u[,n](x)=0,當m≠n時,所以干涉項不出現(xiàn), ,這就是說,ψ(x,t)給出的就是測量時各本征值出現(xiàn)幾率的分布,對客體狀態(tài)的由ψ(x,t)到u[,n](x)的轉變只是對客體測量后所有可能狀態(tài)的幾率分布的集合預定到其中一個狀態(tài)元素按相同幾率實現(xiàn)的描述變化,而并不對應客體本身的在有無測量的不同條件下的狀態(tài)的變化。

  所以按照互補性詮釋,由ψ(x,t)到u[,n](x)的波包收縮不是測量引起的測量前后客體狀態(tài)的變化。測量肯定會引起客體的變化,但這種變化已經(jīng)包含在ψ(x,t)中,而且不同類型的測量會引起不同的變化,這由所測得的不同類型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數(shù)表現(xiàn)出來,如果 中有干涉項,那么新的測量所引起的變化還會表現(xiàn)在干涉項的消失上。因此,波包收縮中干涉項的消失是由互斥的測量導致的由一種描述向互補的另一種描述的轉換造成的,而波包收縮中由對許多可能值的預言到其中一個值的實現(xiàn)的波函數(shù)的變化,只是預言條件的變化引起的統(tǒng)計預言的變化,而不對應客體本身的狀態(tài)變化。

  由此可見,在測量的波包收縮過程中,引起客體狀態(tài)變化的是不同的測量的實驗條件和它們對客體的不同類型的作用,關于客體知識的變化引起的是對客體的統(tǒng)計預言條件的變化,而不是客體本身的狀態(tài)變化,所以,這里沒有任何主體的作用,也不需要引入主體意識的最后一瞥。馮.諾意曼之所以需要引入人的最后一瞥,是因為他把儀器在測量中的作用當作一個純粹的量子客體,而沒有看到在儀器身上所必須兼有的使確定的觀察結果和經(jīng)典概念的適當運用成為可能的特性,這樣一來,就象馮氏所分析的那樣,我們的觀察和描述就必然要無限后退,直至求助于意識的最后一瞥。

  當然,從量子現(xiàn)象的普遍性上講,儀器也與微觀客體一樣具有量子性,但量子性又必須通過我們的宏觀觀察和經(jīng)典概念來觀察和描寫,所以,儀器又是認識的一個邏輯起點,它必須能夠直接被觀察且能用經(jīng)典概念進行描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儀器來觀察和描述微觀客體。儀器的這種既是量子客體又是宏觀客體的二重性是互補描述的基礎。我們的認識必須從直接觀察和由這種觀察而定義的概念開始,但又必須對超出這種直接觀察和日常概念框架的新現(xiàn)象進行邏輯一致的描述,這就必然導致概念框架和描述方式的改變。如果沒有儀器的直接可觀察性,就不能得到任何微觀客體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和可描述的東西,而如果沒有儀器與客體的一致性,儀器也就不可能對客體的信息進行反映記錄,所以,儀器的二重性是認識微觀客體的必然要求。這并不會引起宏微分界問題(即把世界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截然分裂的世界的問題),而只意味著一個可直接認識,而另一個則需借助于宏觀儀器的觀察,因為量子性是客觀物體具有的普遍特性,只是由于這種特性超出了日常概念的理解范圍而必須借助于對日常概念的修正來達到對它的理解。量子性的認識特殊性并不在于它的微觀尺度,而在于它的非連續(xù)的、個體的觀察條件與我們建立日常概念時的連續(xù)的、無限可分的觀察條件不同,這種不同就需要我們對各概念的適用條件和相互關系進行修正。實際上,宏觀客體的觀察也一樣需要借助于我們建立概念時的觀察,這里不是宏觀微觀的不同,也沒有二者的截然分界,只有所描述現(xiàn)象在多大程度上與我們建立概念的觀察條件的符合程度的不同,所以,微觀描述一方面是對經(jīng)典描述的修正,一方面又以經(jīng)典概念為基礎,這不是一個邏輯矛盾,而是意味著微觀描述必須以可直接理解的經(jīng)典概念為起點,通過對這些概念在新的觀察條件下適用程度和相互關系的修正來達到對微觀現(xiàn)象的合理描述,這不是互補性詮釋的矛盾,而是理解量子概念與經(jīng)典描述的矛盾所必需的。

  對于企圖用量子理論來描述測量過程以求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描述的做法,互補性詮釋認為是不會有結果的。因為我們對微觀現(xiàn)象的觀察和描述必須借助于我們的日常的觀察和概念,而這種觀察和概念建立的條件是無法形式化的。

  主要參考文獻

  郟保蕁〔6:《原子論與自然的描述》,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郟玻蕁〔6:《原子物理學和人類知識》,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郟常蕁〔6:《原子物理學和人類知識續(xù)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郟矗蕁〔6:《尼爾斯·玻爾集》,北京:商務印書館,科學出版社,1—9卷。

【對量子力學互補性詮釋的理解哲學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對法律現(xiàn)實化類型思維與哲學詮釋學的探究03-12

詮釋論文的格式12-08

對哲學的看法論文03-08

學習哲學論文01-01

關于哲學性的哲學教育論文02-12

哲學方面的論文03-08

與哲學有關的論文模板11-23

有關教育哲學的論文05-21

哲學碩士論文11-23

生活與哲學簡短論文03-0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