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央視朗讀者第九期觀后感家
《朗讀者》真的堪稱一檔制作精良、富有創(chuàng)新、有內涵有深度的完全中國原創(chuàng)的具有人文精神的電視節(jié)目,它的成功播出,也充分說明了董卿由主持人轉為制片人轉型成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央視朗讀者第九期觀后感家,歡迎大家參考!
【1】央視朗讀者第九期觀后感家
勇氣,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珍貴品質。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伴隨著自身或他人給予的勇氣。
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jié)目《朗讀者》第8期以“勇氣”為核心主題。董卿與熱衷公益支教的演員江一燕,養(yǎng)育了一對自閉癥孩子的秋爸秋媽,“敦煌女兒”樊錦詩,“體操王子”李寧,單人無動力帆船環(huán)球航海中國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員汪明荃、羅家英夫婦一同在朗讀中分享了那些和勇氣有關的故事。
江一燕:我小時候很孤獨
每個孩子,在成長時都會收獲很多勇氣,這些勇氣支撐著我們面對長大后的各種困苦。大眾眼中的江一燕,熱情且充滿活力,除了做演員,她還有許多不同身份:拍照拿過《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獎,做公益支教入選過《感動中國》候選人,此外她還寫書、拍電影,生活豐富多彩得令人羨慕。但在《朗讀者》的現場,江一燕卻坦言:“我小時候是一個很孤獨的孩子,不知道跟誰交流。”
這種孤獨的改變起始于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師,江一燕坦言,這位名字中也有一個“燕”字的“燕子老師”給了她許多勇氣,幾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說:“突然有一天有這樣一個老師出現在你的生命里,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親密的朋友,我覺得完全改變了我。”
在江一燕的記憶中,最幸福時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師騎車送她回家的時候:“在一個孩子很孤獨的階段,她讓我覺得很溫暖。”甚至現在江一燕堅持的公益支教的事業(yè),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師的影響。究竟江一燕和燕子老師之間還有怎樣的溫暖故事?她又會為燕子老師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汪明荃、羅家英:現場“斗嘴”秀恩愛
對于孩子來說,勇氣能讓你收獲成長,而對于成年人來說,勇氣更多時候被用來收獲愛。從1987年認識到現在,汪明荃和羅家英相識相戀了整整30年。兩人談了22年的戀愛,直到2009年,61歲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歲的羅家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注冊結婚。在《朗讀者》的現場,汪明荃坦言這是她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因為我們倆單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歲的時候才決定結婚,我覺得這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
普通人或許很難理解汪明荃和羅家英之間的情感,與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雖然兩人相戀了那么久,但其實在結婚之前,他們一直都是分開住的,各自保持著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續(xù)了幾十年這樣的“分居戀愛”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家庭,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兩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實很不相同。
現場汪明荃“吐槽”羅家英:“我這個人喜歡干凈整潔,他就東西扔得到處都是。”羅家英也忍不住回誹:“她是個大女人,我也是個大男人,不曉得誰聽誰的。”現場這樣的斗嘴小插曲幾乎伴隨著整個訪談,一會羅家英說:“吵不過她們,她們說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擊:“現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觀眾,你要小心。”于是羅家英只好敗下陣來,灰溜溜地表示“不說了,喝茶”,可愛的表現令場面顯得溫情至極。
李寧:最有勇氣的'事就是不做運動員去創(chuàng)業(yè)
除了成長和愛情,從小到大,我們都需要勇氣去面對不同的挑戰(zhàn)。對于李寧來說,到目前為止,他做過的最有勇氣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賽上挑戰(zhàn)各種高難度動作,而是當初離開運動隊直接去了一個大家都不知道的小縣城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最開始,面對運動休閑商品稀缺的市場,李寧很快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然而隨著其他競爭對手相繼入場,李寧公司也經營上也開始遇上了越來越多的阻力。2012年,李寧公司調整戰(zhàn)略布局,甚至一度遭遇經營危機。為了幫助公司度過危機,李寧重出江湖,開始代理李寧公司的CEO,力圖重振當年創(chuàng)建品牌時的雄風。
談起這次公司的低谷和當年身為運動員時在漢城奧運會上接連失誤遭國人批評造成的低谷,哪一個更需要勇氣面對?李寧坦言:“作為運動員,個人的挑戰(zhàn)會大一點,成功也是你,失敗也是你。作為一個企業(yè)大股東,一個有決策權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終往哪走,需要勇氣。”現場,李寧將朗讀一篇文章獻給帶給他勇氣的李寧團隊和那些陪伴李寧品牌成長的人。
秋爸秋媽:給孩子重新撐起一片天
孩子的出生本應充滿歡聲笑語,對他們來說卻是一片寂靜。2004年,秋爸秋媽忽然發(fā)現,已經兩歲的雙胞胎兒子還不會說話,眼神空洞。經檢查,兩個兒子均被確診為孤獨癥。這個家庭的天塌了。
20xx年,哥哥秋歌又被確診為白血病,這個家庭在寒冬中又顫了一顫。但是秋爸秋媽憑借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苦苦支撐,給孩子重新撐起了一片天。
一起“卿”聽秋爸秋媽講述他們的故事。
翟墨:海洋是我永遠的眷戀
在當代的中國,有這樣一位航海愛好者,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他用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自駕帆船環(huán)球航海一周的壯舉,成為單人無動力帆船環(huán)球航海中國第一人。
他是翟墨,他本是一位藝術家,內心深處的自由卻偶然被喚醒,從此,海洋成為他永遠的眷戀。
樊錦詩:人們都叫她敦煌女兒
人們叫她敦煌女兒,可她生在北平,長在上海。25歲那年她前往大漠深處,守護國寶54年,發(fā)表論著百余篇,從青春年少到滿頭華發(fā),只是為了與莫高窟的千年衰亡之命搏上一搏!
,樊錦詩籌劃30余年的“數字敦煌”檔案落成,它的實現,宣告了莫高窟的消亡,從某種意義上,永恒停擺。敦煌莫高,得以“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季羨林先生極力稱贊,他用了一個詞:功德無量。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會議上,也曾這樣評價:“莫高窟以非凡的遠見,展示了有效的遺產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護遺產地的價值,樹立了一個極具意義的典范形象。”
【2】央視朗讀者第九期觀后感家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兒女生活幸福還幸福的事呢?”著名企業(yè)家柳傳志,出現在《朗讀者》中的身份卻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柳林婚禮上的致辭。致辭寫得很好,“我榮幸地有機會給柳林當爹有四十幾年的歷史了”幽默開場,勉勵他們“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強大的心臟去面對未來”。帶著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復雜情感,這是企業(yè)家的另一面。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成都的鮮花山谷夫婦,一千兩百畝花田是愛的承諾,結婚26年還保持著為對方讀情詩的'習慣。他們?yōu)橛^眾帶來了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書。
“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世界小姐張梓琳剛剛生下女兒,她朗讀的是作家劉瑜寫給自己女兒的文章《愿你慢慢長大》,年輕媽媽非常動情。
96歲的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壓軸登場,F場朗誦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別丟掉》,動情處熱淚盈眶。他是“詩譯英法唯一人”,給自己定的“小目標”,是100歲前翻譯完莎士比亞所有作品。董卿為了烘托,問場下觀眾:“床前明月光都會背,怎么翻?哪個英文好點的跟我說你敢翻?”許老可愛極了,忙不迭地接茬“這個不難翻的”,然后開始解釋,場上場下笑聲一片。許老桃李滿天下,節(jié)目的最后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學生朗讀他翻譯的作品。
電視節(jié)目的關鍵,常在人的魅力。第一期播出后,《朗讀者》的豆瓣評分達到了9.4。節(jié)目抓人的秘訣在于,它不是就文字論文字,而是借著朗讀,把朗讀者背后的生命故事帶到人前,引發(fā)共鳴和一點思考。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
節(jié)目還體現出了層次感和豐富的細節(jié),因此簡單的節(jié)目模式看著并不單調。朗讀者的出場順序是有講究的,前后的故事與文本有聯結與呼應。“遇見”的既有大愛,無國界醫(yī)療互助之愛、文化藝術永恒追求之愛,也有小愛,親情與愛情。節(jié)目以李云迪的鋼琴曲開場,以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匆匆》收尾,氣氛圓融、統(tǒng)一。涉及到需要專家解讀的文本,康震教授也只在必要時出來點評一二,沒有給節(jié)目添染太多學究氣。
總之,這是一檔有著人文精神追求而又不那么曲高和寡的電視節(jié)目。重新做回一個朗讀者,重新來關注文字和生命的故事。
然而,作為大眾文化產品,電視節(jié)目在把自己從曲高和寡處拉下來的同時,也要清醒意識到,觀眾對文化類節(jié)目的追捧和熱情,節(jié)目播畢后并不能多少化為對知識渴求的內在動力。這是人文類節(jié)目的最大局限性。以各種維度而言,《朗讀者》等高分節(jié)目的熱播都只是一股清流,而不能預兆著文化春天的徹底到來。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觀后感家】相關文章:
央視朗讀者第九期家觀后感600字09-20
央視綜藝節(jié)目朗讀者第九期觀后感07-14
朗讀者第九期董卿獨白-朗讀者第九期開場白08-20
朗讀者第九期「家」觀后感10-15
2017央視朗讀者觀后感07-09
央視朗讀者觀后感600字「精選」05-25
2017央視朗讀者觀后感800字范文09-08
2017年央視朗讀者第6期觀后感05-03
央視朗讀者最后一期青春觀后感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