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www,五月婷婷深爱五月,午夜国产一级片,色噜噜综合,国产大胸无码视频,清纯美女被操黄网站在线观看,波多野结衣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人格心理學與生活

時間:2022-12-11 10:54:50 心理學與生活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格心理學與生活

  人格心理學與生活:當代西方人格心理學理論表面看來,似乎各自獨立、互不相干,但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難看出它們之間存在著邏輯必然性。本文僅從人格理論的形成、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三個方面著手,力求探討西方人格理論的邏輯發(fā)展。

  近幾年來,研究西方人格心理學發(fā)展過程的學者很多,其中不乏很多有價值的見解,但是揭示西方人格心理發(fā)展的必然性,特別是邏輯必然性的研究卻很少。本文僅就這個問題作一探索,以就教于西方人格心理學發(fā)展研究的同行們。

  一、人格形成理論的邏輯發(fā)展

  人類的認識一般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全局,由片面到全面,由相對到絕對的必然過程。這種必然過程表現(xiàn)在理論自身發(fā)展上就叫邏輯。人格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也和人類的認識一樣,有著一種必然的發(fā)展過程。所謂人格心理學理論就是關于個體人格的結構與機能的假設性說明,它幫助我們理解人格起源,各種與之有關的事物,作用或結果;同時也幫助我們在對人格了解的基礎上預測行為。下面我們以精神分析學派為起點,通過對各個人格理論的分析比較,來揭示人格形成理論的邏輯發(fā)展。

  心理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人格理論,可以說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人格理論,它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S.Freud)用他畢生的精力, 通過對人格的形成、發(fā)展進程,人格的結構、心理的本質,人格的變態(tài)以及對人格障礙的治療等一系列的探索,創(chuàng)建了他完整的人格理論體系。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遺傳決定人的行為。行為有其本身的動機;動機來源于心理能量;能量出自先天的驅力和本能;本能就是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動力。本能有兩種:一種是求生本能,一種是死亡本能。前者與保存生命緊密相關,后者激發(fā)個體回到有生命之前的無機體狀態(tài)中去,它驅使人類互相殘殺、攻擊、直至滅亡。在生的本能中,弗洛伊德尤其強調性本能,他認為性力是人行為的原動力,不但個人的心理和人格結構,而且整個人類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由盲目的性本能沖動決定的。

  在人格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弗洛伊德特別強調童年的經(jīng)驗。他認為每個兒童都要經(jīng)歷某些心理性欲發(fā)展階段。這些階段依次為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兒童在這些階段中的經(jīng)驗決定了他長大后形成哪一種人格。如果某一階段的發(fā)展受阻,就會形成相應的人格障礙。同時,在個人早期生活中形成的各種精神宣泄基本上在整個一生中都保持不變。

  弗洛伊德的理論一方面為后人開拓了探索人格的道路,變更了心理學的研究方向,成為現(xiàn)代關于動機和意識問題最流行的派別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弗洛伊德只從生物學的角度去考察人格,強調人格形成的主體,以及主體自身發(fā)展的根源,這種理論發(fā)展到極端,必然產(chǎn)生不可克服的矛盾――主客體矛盾,即人和環(huán)境的對立。由于弗氏理論的極端發(fā)展,導致了他的同事和學生對弗氏理論的反叛。他們?yōu)榱丝朔ヂ逡恋吕碚摰拿埽厝粡闹黧w以外去尋找人格形成的原因。因此,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派人格理論,也叫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理論。

  社會文化因素決定論,顧名思義就是強調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人格的形成。持該觀點的心理學家們反對把人看成是由生物本能驅動的生物人,認為在研究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中,應充分把握人的社會本質,人是社會的人,如果離開了社會,人就不可能具有人格。因此,社會文化決定論強調社會角色、人際關系、家庭環(huán)境、親子關系、社會制度以及文化模式對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

  在社會文化決定論中,阿德勒(A.Adler)和霍妮(Karen Horney)是較為典型的代表。前者是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后者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由于他們對弗洛伊德的觀點有異議,最后分道揚鑣,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阿德勒認為人是社會動物,克服自卑心理,追求優(yōu)越和完美的社會是人的基本動力。行為的動機出于人的社會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人都有積極“向上”和“好而為之”的要求。這種注重人的經(jīng)驗,社會需要和向善的品質的積極人格觀,與弗洛伊德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比;裟蓦m然接受過弗洛伊德傳統(tǒng)理論的訓練,但在許多方面都與弗洛伊德的看法相左。她認為弗洛伊德的理論過分強調了心理生物因素的影響,忽視了文化因素的作用。因為她在生活實踐中,在臨床實驗里所觀察到的人們心態(tài)變化并不都能用生物學觀點或泛性論來解釋,而用社會文化因素來解釋似乎更為合理。因此,霍妮認為,個人的社會經(jīng)歷決定了他是否存在著心理障礙,而這種心理障礙是由環(huán)境條件產(chǎn)生的,而不是象弗洛伊德所說的是由心理結構所決定的。

  阿德勒和霍妮在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理論中,注重社會文化因素,克服了弗洛伊德的唯生物決定論,對人格心理學研究曾經(jīng)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他們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否認了遺傳因素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片面強調了社會環(huán)境對人格的影響,從人格的生物決定論的極端走向了社會環(huán)境決定論的極端。

  由于兩種理論的極端發(fā)展,導致人格形成中一系列不能圓滿解釋的行為動因。人們開始另尋出路。在這些人中間,有人提出了人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理論。

  “交互作用”理論認為人類既不是由環(huán)境擺布,也不是由內力驅動,人有自己獨特的認知過程。通過認識過程的發(fā)展和自我控制,人影響環(huán)境,同時也被環(huán)境所影響,人格就是在這種交互作用下形成和發(fā)展的。

  班杜拉(Albert Bandura)是交互作用理論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理論中,觀察學習和自我效能是其核心內容。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可以通過觀察來進行學習,獲得信息,了解社會環(huán)境,從而獲得社會行為。行為一旦獲得,便由刺激,強化和認知三個方面進行調節(jié)和維持。這里的刺激是指可以決定特定的行為在適宜的時間出現(xiàn)的特定的刺激;強化是個體以特定方式進行活動予以的獎勵;認知是把行為同內在的標準相比較,提供自我強化或懲罰,從而修正行為。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理論中的人格組織因素,它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知覺、動機、任務的效果,也影響環(huán)境。

  人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理論把強化、認知,人的信念和價值體系等因素聯(lián)系起來,肯定了個人的能動性和認知所扮演的角色,考慮了人的行為發(fā)展和變化,引起了心理學界的廣泛注意。但是,該理論中的某些概念,如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期待等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綜合關系都有待于進一步闡明和證實。這說明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和認識程度,每一種理論都有某些缺陷和不足。隨著人們實踐活動的不斷深入,認識水平不斷提高,進而反復修正理論,直到它日趨完善,這就是人類認識由相對到絕對,由必然到自由的發(fā)展過程;一般又把這個過程叫做邏輯必然性。

  二、人格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的邏輯發(fā)展

  在人格理論的研究對象上,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上來把握:一是人格理論研究的實體,二是人格理論研究的內容。通過對這兩方面的探討,我們可以了解人格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的邏輯發(fā)展。

  隨著人格理論的發(fā)展和變化,人格研究的實體和內容也在不斷的變化。首先,精神分析學派從精神病人,即非正常人的研究入手,以人格結構、人格動力、人格發(fā)展為其中心理念,強調行為的內在源泉和動因,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潛意識,性和異常人格的研究上,從而創(chuàng)造了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無意識過程病因學。這種理論試圖通過對病人異常言語行為的觀察分析,推論出正常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找到治療人格障礙的途徑。然而,精神病人畢竟不是正常人,人的行為也并不能都用潛意識和泛性論來解釋。因此雖然由于弗洛伊德理論的導向作用,致使心理學家們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精神病人身上,并使人格心理學理論獲得了重大進展;但這種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不僅限制了理論家們的視野,還將這種研究帶入了死胡同。因而人格理論研究進一步發(fā)展就必然突破弗氏倡導的認識對象。

  隨著人格理論的發(fā)展,人們對研究對象開始由病人轉向動物。直接原因是: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格研究進入了實驗階段,人們試圖通過實驗,對人格進行探討,從而使其更具有科學性、實證性。可是有些實驗,人無法作被試者,于是,行為主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動物身上。因為他們認為人與動物一樣。都是一種機械的有機體。人格等同于行為,研究了動物的行為,就等于研究了人類的人格,個人獨特的人格模式是由環(huán)境作用對行為的強化而被固定下來的,所以行為主義關心的是行為如何隨著環(huán)境改變而變化,而不是象精神分析學派那樣去關心具有持久性的本能與自我。斯金納(B.F.S Kinner)是行為主義的后期代表,我們以他的觀點為例,來說明行為主義對人格研究對象的看法。斯金納設計了有名的“斯金納箱”,用以對老鼠和鴿子等小動物進行實驗。在實驗箱里,他通過對動物的訓練,將“隨意”操作和獎賞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出特定的操作反應。這就是操作條件反射。在斯金納看來,操作條件反射同樣適合于人類。因為人是動物,對待人也可以象對待動物那樣去訓練和塑造其人格或行為;人是享樂主義者,和“斯金納箱”中的白鼠一樣,一切行為都是追求享樂和避免痛苦;動物可以被環(huán)境所改變,那么人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對環(huán)境施加良好的控制,人的人格或行為就可以按照我們的意愿而得到塑造。

  行為主義理論為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來研究人格,探討人的行為,受到了理論界的高度評價;但恰恰由于它一味地追求所謂科學性,無視人的本性和情感,無視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把對動物的研究得出的結論簡單地搬到人身上,把實驗室的研究納入“真實世界”之中,從而遭到人們最嚴厲的批評。

  人格心理學的研究實體幾經(jīng)改變,在本世紀五十年代末,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開始把眼光轉向了健康的正常人,企圖通過對健康人的研究,找出人格形成的原因。馬斯洛認為精神分析學派把人類看成是動物本能的受害者和文化引起沖突的犧牲品;行為主義把人類看成由環(huán)境塑造行為的生物有機體。這兩種理論都有缺陷,它們把目光局限在人類的黑暗面、消極面、疾病和動物方面,突出了對心理上殘缺不全的個體的研究。因此,馬斯洛把心理學研究對象的注意力集中在許多年來一直被忽視了的領域上――研究健康的、機能健全的人類有機體。與此同時,人本主義的另一代表人物卡爾?羅杰斯(Carl.Rogers)的人格理論卻和弗洛伊德一樣,來自治療實踐,以病人為研究對象。所不同的是他對人性抱著積極和樂觀的態(tài)度。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理論強調人的積極品質,注重個體的有意識經(jīng)驗和成長潛能,提出了層次需要理論和自我實現(xiàn)的概念;認為人不是被動地接受環(huán)境制裁和約束,而是通過自我實現(xiàn)的愿望驅使人向著積極的、預定的方向前進,去追求完美。正是這種愿望激發(fā)了人的各種力量,使之產(chǎn)生交互作用,從而塑造了人的品質。

  綜上所述,在人格理論的發(fā)展中,可以看出人格研究的對象,從只注重精神病人,到動物再到健康人乃至最后三者結合的全方位研究是人格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研究精神病人,是要找出形成人格障礙的原因,最終治愈他們,讓他們成為能夠最和諧地同他人生活的完善功能者;研究動物是為了獲得對人格研究有用的科學方法和數(shù)據(jù),用動物作為在某些實驗中無法用人類作被試者的替代品;研究健康人,是要讓他們在社會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材。研究的這種發(fā)展過程是必然的,這是人格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的邏輯必然性。

  三、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邏輯發(fā)展

  西方人格心理學研究的邏輯發(fā)展不僅表現(xiàn)在理論觀點上,研究對象上,還表現(xiàn)在研究方法上。方法是過河的橋,是構建理論體系的操作工具,任何一種理論體系都是依據(jù)一定的方法構建起來的。科學的任務就在于揭示這些方法、揭示這些方法的內在邏輯必然性。我們知道,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一般分為分析的方法,綜合的方法,主觀的方法,客觀的方法等幾大類。而這些方法又不是孤立的,按照思維發(fā)展的邏輯,人類的認識方法是由主觀走向客觀,由分析走向綜合的。西方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fā)展也必然遵循著這一邏輯。

  具體說,西方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首先是運用分析的方法。因為人類認識世界首先認識的是具體的,相對靜止事物,而且這種認識的演化則是把認識對象進行分析的分析,直至在當時條件下無法分析為止。這種分析的方法首推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弗洛伊德首先把人分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進而對精神病人作精神分析。在具體作精神分析時,弗氏又將精神分為有意識動力過程和無意識動力過程,并致力于無意識動力過程的分析。這種分析的目的在于“挖掘到人類心靈的最深層”,這種分析的方法又叫自由聯(lián)想和臨床分析法。弗氏的這種分析方法對探索無意識這樣一個獨特領域是非常有效的。

  弗氏的這種分析對分析的方法來說本身也具有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則表現(xiàn)為分析方法本身的不徹底性,它只是從大的方面――精神方面――無意識動力過程方面分析了個性的形成。因此這種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就必然產(chǎn)生一種更徹底的分析方法,這就是卡特爾(R.B. Cattell )的因素分析法?ㄌ貭栒J為理論應以測量為基礎,這里所說的測量就是心理測量,這種心理測量就是一種定量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的結果上升為理論就是定性分析。而測量的對象就是特質,也可以叫因素,因素分析法就是把影響性格的各種因素獨立出來,一個一個地進行靜態(tài)的、準確的測量;把測量的結果歸納為一個一個的特質,特質是建造人格的磚塊。卡特爾用因素分析法把人類特質分為共同特質和個別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這些特質直接支配著人的行為。很顯然卡特爾是一個把分析方法運用得最徹底的人格心理學家,他的這種方法是對弗洛伊德等人分析方法的發(fā)展;他不僅把人格分析為各種特質,而且對各種特質進行定量分析――測量。這樣一來,一方面使人格理論建立在科學的依據(jù)――測量的基礎上,使很多無法說明的東西,可以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加以說明;另一方面,由于這種分析著眼點在局部,而且是作的靜態(tài)分析,因此,這種方法的進一步發(fā)展必然走進形而上學的死胡同;也就必然被新的方法所代替,這種新的方法就是綜合。

  綜合作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就是指對經(jīng)驗到的事實進行歸納,抽象得出一般性的,整體性的結論,也就是從整體上加以把握的一種認識方法。人格心理學綜合的方法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學。這種心理學理論以反對構造派的還原分析為出發(fā)點,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而強調心理的整體性,并采用現(xiàn)象學方法加以研究。這種方法強調對自然而然地自我觀察所得到的經(jīng)驗材料加以如實描述,排除一切預先假設,只描述現(xiàn)象本身。這種描述本身就是一個歸納過程,一個綜合過程。格式塔心理學的這種綜合方法只強調對現(xiàn)象的綜合,因而是一種不徹底的綜合。這種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就必然要求綜合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這樣人本主義心理學應運而生了,在格式塔心理學綜合方法的基礎上,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視人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揭示這個系統(tǒng)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人本主義心理學運用綜合的方法來探討人的能力和潛能,探討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人本主義心理學綜合的方法既是格式塔心理學綜合方法的繼承和發(fā)展,又是分析方法的異化。人本主義哲學的這種綜合的方法一方面雖然克服了分析的弊端,在格式塔綜合方法的基礎上取得了重大進展,使這種方法越來越完善和細致;但是一種方法發(fā)展得越完善,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受的局限性也越大。這種局限性則在于: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因而缺乏應有的說服力。這種方法的進一步發(fā)展必然是把分析和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當代心理學史上,把二者結合起來的人格理論應首推認知心理學。

  認識心理學在方法上是以分析為基礎,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在綜合的指導下進行分析,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具體說,當代聲勢浩大的認知心理學力求研究人類認知活動的規(guī)律,它不去繁瑣地了解人在進行認知活動時每一神經(jīng)細胞的活動情況,而是采用一系列客觀實驗和計算機模擬,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最后通過綜合得出結論。認知心理學之所以在當代心理學領域影響大,除了理論本身外,確實與研究方法先進科學有關。認知心理學的這種方法,是分析和綜合方法進一步發(fā)展的必然。

  與分析――綜合方法相聯(lián)系,還有主觀――客觀的方法。早期的心理學家注重主觀方法,也就是說揭示人格形成的過程的規(guī)律純碎從主觀上找原因,并通過主觀的先天邏輯模式來得出結論。這種方法強調了認識主體在認識中的作用是對的;但是任何時候,作為認識對象的人格都是客觀的。因而構造主義、機能主義、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又傾向客觀,也就是運用客觀的方法去揭示人格形成過程的規(guī)律性;但純客觀的方法必然導致客觀主義,忽視主觀作用。所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又傾向主觀。而認知心理學力圖以主觀為基礎,向客觀方向前進,把主客觀有機結合起來。這樣由主觀到客觀,由客觀到主觀,最后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就成了人格心理學研究方法發(fā)展的邏輯必然了。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有三個問題:一是人類認識世界時主觀――客觀的方法與分析――綜合的方法是結合起來使用的:一般的情況是主觀易與綜合結合,客觀易與分析聯(lián)盟;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總是存在著主要傾向而不是純碎的一種傾向,這是值得注意的。二是我們在研究這些方法時還應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某一學派的方法是指的主要傾向,而不是指它采用的所有方法,在實際中,問題要復雜得多,往往是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主觀中有客觀,客觀中有主觀。三是我們所說的邏輯必然性,就是指理論、認識自身發(fā)展的必然性,它的依據(jù)是客觀辯證法中物極必反的原理。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心理學家或學派都是通過一種主要方法來建構自己的理論系統(tǒng),因而力求使這種方法包羅萬家,盡善盡美。但是一個發(fā)展得越完善的方法,局限性也越大,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走向極端。因此,當一種方法、一種理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時,就必然會走向反面――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這種方法、這種理論的不足,迫使一些人拋棄現(xiàn)有的體系和方法――掉過頭來,沿著相反的方向探索。這就是為什么分析的發(fā)展必然是綜合,綜合的發(fā)展又返回分析,最后達到分析與綜合的統(tǒng)一的內在原因;也是為什么主觀的發(fā)展必然是客觀,客觀的發(fā)展必然返回主觀,最后達到主客觀統(tǒng)一的認識方法的內在原因。

  總之,當代西方人格心理學的發(fā)展不是雜亂無章,無規(guī)律可循的一堆僵死的理論觀點,而是一部生動活潑的有著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的史詩。我們心理學工作者的任務則在于揭示這部史詩的邏輯聯(lián)系,以預測人格心理學發(fā)展的未來,為建立先進的完善的嶄新的科學的人格心理學體系而努力奮斗!

【人格心理學與生活】相關文章:

人格心理學總結07-10

人格心理學中的經(jīng)典語句06-21

人格心理學書籍推薦06-28

人格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_情緒心理學的心得體會(心理學情緒與情感心得體會)07-19

淺談源于生活,貼近生活,聯(lián)系生活11-16

生活說說感悟生活自己11-23

為了生活而生活的說說11-24

生活苦生活累的心情說說11-22

為了生活而生活的說說文案11-24

生活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論文03-23